《關于殘疾兒童保障工作情況的專題調研報告》11月28日提交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。報告透露,截至2022年10月下旬,廣東共有0至17歲持有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》的殘疾兒童少年11.9萬余人。報告建議,進一步發展殘疾兒童特殊教育,逐步實施殘疾兒童15年免費教育。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范圍,適時提高報銷比例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人工耳蝸植入費用進行全額補助。
現狀:0至17歲殘疾兒童少年11.9萬余人
報告透露,11.9萬殘疾兒童少年中,按殘疾類別劃分,視力殘疾3232人、聽力殘疾10032人、言語殘疾4789人、肢體殘疾20994人、智力殘疾41736人、精神殘疾18457人、多重殘疾19976人。
按殘疾等級劃分,其中一級殘疾36091人、二級殘疾47529人、三級殘疾21189、四級殘疾14407人。其中,肢體殘疾兒童數量逐年下降,視力和言語殘疾兒童數量變化不大,聽力、智力、精神、多重殘疾兒童數量逐年增加,智力和精神殘疾兒童增幅相對較大。持證殘疾兒童中,一級、二級人數占比較多,三級、四級占比較少。
報告稱,廣東積極開展兒童殘疾預防工作,包括開展免費婚前孕前健康檢查、實施出生缺陷綜合防控等,并落實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,強化救助力度,規范康復救助定點機構管理。同時,穩步提高殘疾兒童教育質量,提升殘疾兒童社會保障水平。
問題:預防康復教育均有待完善
報告指出,廣東殘疾兒童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:兒童殘疾預防工作有待進一步優化,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力度有待進一步強化,殘疾兒童特殊教育有待進一步完善,殘疾兒童“兩項補貼”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。
報告稱,廣東的婚前孕前醫學檢查仍需推進。全省39個縣(市、區)和東莞市尚未建成緊鄰婚姻登記處的“一站式”婚育健康醫學檢查場所?;洊|西北地區出生缺陷篩查和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人員偏少,篩查能力有待加強。殘疾兒童篩查、殘疾預防干預信息共享制度還未全面建立,存在信息壁壘。
據了解,廣東省的康復救助政策優先保障0至6歲兒童的搶救性救助,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擴大救助年齡范圍。但目前僅部分市擴大了救助年齡范圍,有的7至17歲未能入校就讀的殘疾兒童少年,無法及時獲得足夠的康復資源。另外,仍有部分地區未對非全日制康復訓練提供補助,有的殘疾兒童家庭自行承擔非全日制康復訓練費用,經濟壓力無法承受。而且,殘疾兒童康復服務機構、康復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,經濟欠發達地區康復資源普遍不足。
報告稱,普通學校、特殊教育學校學位供給仍然不足,殘疾兒童被勸緩一年入學的情況時有發生。學前教育資源較少、分布不均。單獨設立的特殊教育幼兒園數量少,僅27所特殊教育學校設有學前部,113個兒童福利機構、殘疾兒童康復機構附設了幼兒園,且這些教育資源集中分布在廣州、汕頭、東莞、茂名、肇慶等地,還有部分市暫無上述類型的學前教育機構。被普通高中或中等職業學校錄取的殘疾學生不多。全省80%左右的特殊教育學校未達到規范化辦學標準,大部分特殊教育學校在普通學校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,硬件設施距離國家建設標準仍有較大差距。
據了解,目前廣東確定了2021年至2025年間的“兩項補貼”標準,每年增幅約3.5%,至2025年分別每人每月209元、280元。報告認為,這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不匹配。
建議: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全額補助人工耳蝸植入
報告建議,要進一步加強兒童殘疾預防、干預能力建設。健全殘疾兒童首診報告制度,建立殘疾預防綜合信息共享平臺,實現衛生健康、民政、教育等相關部門和殘聯的信息數據共享。支持各地組建殘疾預防及綜合干預專家庫,推動殘疾預防、干預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發和推廣。加強婚前、孕前保健,加快產前篩查和診斷優質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,強化縣、鄉、村三級婦幼衛生服務網絡建設,適當增設街道、自然村等基層服務網點,探索采檢分離等工作方式,增強經濟欠發達地區、農村地區孕前保健和產前篩查服務的可及性。加強兒童早期篩查和早期干預,逐步擴大致殘性疾病篩查病種范圍。
報告建議,進一步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。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合理擴大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年齡范圍,逐步實現7至17歲殘疾兒童少年康復救助全覆蓋。健全綜合醫院、康復醫院和殘疾人康復機構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級康復服務體系,大力加強社區康復服務和居家康復能力建設,為7至17歲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提供“送康上門”服務。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范圍,適時提高報銷比例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人工耳蝸植入費用進行全額補助。
報告建議,進一步發展殘疾兒童特殊教育,逐步實施殘疾兒童15年免費教育。建立健全跨部門的殘疾兒童招生入學聯動機制,鼓勵和支持普通幼兒園接收殘疾兒童,支持20萬人口以上的縣(市、區)建有1所專門的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機構,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和有條件的機構普遍增設學前部或附設幼兒園。推動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(含技工學校)通過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等形式擴大招收殘疾學生規模。不斷探索適宜有效的融合教育模式,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向特殊教育資源(指導)中心轉型發展,加強普特校際資源共享,深化融合教育師資聯合培訓。
報告還建議,建立“兩項補貼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,實現補貼標準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增長。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進一步拓展補貼發放范圍,細化補貼政策,按困難程度實行分檔補貼。